(三)权利滥用的法律后果 违反权利不得滥用原则,自然会得到法律上的否定评价。
[38]王佃利、宋学增:《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实证研究——以济南市市政公用行业的调查为例》,载《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6期。探究基本文化权益保障的权威象征,即是在强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革要进一步维护宪法法律权威[7]的背景下,依循所涉法治权威思维的相应规范特性指引,来解构作为其定性基准的公共文化设施条款,以发现该类条款在指引规划建设过程中存续的既有逻辑规则与秩序,从而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过程中切实提升所涉公权力主体实施干预之权威践行结果的科学性水平。
其通常以公共文化设施条款为定性基准,该类条款指引下的公共文化设施配置理性化程度则决定了所涉权威象征的科学性水平。[36]赵谦:《机构建制与治理:土地复垦监管组织条款的规范分析》,载《东方法学》2018年第5期。则应明晰所涉法治权威思维的确定性、可预测性与一般性规范特性,并针对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准据、建设模式与规划要素诸事项,分别设定兼具羁束性和裁量性的确定性准据指引、凸显合作参与和服务效能的可预测性模式指引、涵摄单元要素和属性要素的一般性要素指引。特别是三类定量评判指标往往还需通过必要的引致条款,来与相应的罚则规定形成必要的效力连结。基于此,还应在2011年《文化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2017年《文化部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等规范性文件的指引下,努力提升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数字化服务水平。
存续于《保障法》和《图书馆法》中的相关公共文化设施条款,初步设定了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的主要服务功能与保障措施。进入专题: 法治权威思维 公共文化设施条款 。(76)同前注①,习近平书,第514页。
就我国而言,我们要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在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双向互动地推进法治化。(19)因之,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正在波澜壮阔地展开,深刻地改变着国家与社会生活的基本面貌。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的开辟与拓展,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新发展的巨大的历史贡献。⑩《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一方面,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的深厚动力,来自社会主体的自主性的创造活动所内生演进生成的法治变革的强大力量。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3-14页。
二、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逻辑 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绝不是一大堆偶然事件的堆积,而是一个有规律的运动过程,存在着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历史必然性。(57)同前注②,习近平书,第5页。(四)把握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的推进方式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深刻之处,就在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法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准则,深入考察世界历史发展中法律发展现象多样性统一的运动图式,从大量具体的多样化的法律发展现象中探求法律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法律发展进程的内在统一性法则。对此,毛泽东深刻指出: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
走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绝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执政,不断提高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更好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改善党的执政方式,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进一步完善和拓展。⑧[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上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31页。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5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8页。(52)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和拓展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的实践创新如火如荼,层出不穷,形成了重点突破、纵深展开的崭新局面。
(62)同前注(55),习近平书,第119页。(32)参见《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页。
(五)明确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的战略目标 在当代中国,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的战略目标的确立,始终是与党和国家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战略构想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中来把握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地位,总揽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的战略全局,统筹谋划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法治工程方案,从而清晰地展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的战略大视野和大智慧。(29)黄炎培:《延安归来》,国家行政管理学院出版社2021年版,第60页。中国共产党成立一个世纪以来,通过深化自身实践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同世界各国分享,(76)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保护好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38)同前注⑦,习近平书,第135-136页。
(54)习近平用伟大社会革命一词来表征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定不移推进气壮山河的伟大社会革命,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社会革命,一以贯之地继续推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社会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统筹及其组织化程度显著有效提升,成为法治中国建设向纵深展开的强大动力。
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的最大优势。(47)参见[英]马丁·阿尔布劳:《中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角色:走向全球领导力理论》,严忠志译,商务印书馆2020年版,第67-70页。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法治中国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人民通过多种途径、机制和方式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参与法治建设和法治改革事业。(14)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新宪法(亦即八二宪法),确立了国家法制统一的原则,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夯实了根本法基础。
(40)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从中国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出发,把握创造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的战略目标,明确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引领和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为之不懈奋斗。在世界法治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以其深厚的内在逻辑、理性的法治制度和坚实的法治实践,为世界法治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68)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60页。(51)创造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进程充分表明,这一新道路的形成、发展和拓展,这一历史行程中每一个重大成果的取得,都反映了这个时代国家与社会发展进程的法权需求,体现了这个时代法律与法治实践的现实要求。
⑥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18)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有力推动着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向纵深拓展。
简要回顾近代中国以来的法律发展进程,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晚清法制改革,还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法制建设,抑或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法律发展,其间,君主立宪制、帝制复辟、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多种政制模式纷纷登场,诸种法律发展样式相继更替,但是,都没有真正找到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正确道路,从而不可能起到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国家和人民的悲惨命运。(77)同前注⑦,习近平书,第263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拓展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的战略全局,深刻认识推进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对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设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着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全面展示了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的巨大实践伟力,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然而,近代中国的法律发展进程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缩影。
总之,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的土壤之中,植根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法制文明史所积淀的深厚历史文化传统,植根于中国共产党百年法治实践的创造性行动,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有机传承与世界法治文明有益成果合理借鉴的内在统一,是中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22)是中华法系在当代的承继与复兴。面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必须强化推进法治建设的组织保证,加大深入系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力度,切实加强中国共产党对法治建设的全面领导,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体制、制度和机制。(28)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的主体性规律是现代化运动的内在法则,充分体现了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关系。而且表明法律是对诸如正义、平等、自由、权利、安全、利益等价值准则的阐释、维护和实现,因而具有实质的理性化的特征。
(22)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5日),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6页。(29)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谈及五四宪法时强调,用宪法这样一个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固定下来,使全国人民有一条清楚的轨道。
当代中国法治发展正处在一个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大变革时代,也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27)同前注④,邓小平书,第177页。科学发展观中的法治思想,鲜明提出以人为本的法治发展理念,精辟论述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的法治原则,科学揭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治要求,从而有力推动了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的发展。
本文由隔壁老李于2022-12-21发表在极致时空,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2edlv.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cyl/425.html
有话要说...